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研究
發布時間:2020-04-17 17:16:47 來源:四川招生網 閱讀:3869人瀏覽
隨著社會開展和高校變革深化,高職教育逐步從“精英化教育”向“群眾化教育”轉變。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開展統計公報,全國現有高職(專科)院校1418所,在校生1134萬人,開設專業700余種、專業點近4萬個,掩蓋社會開展各范疇、市場需求各崗位,高職教育進入開展快車道,為經濟社會快速開展提供了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。但高校擴招后大學畢業生總量居高不下,大學生就業市場由“賣方”轉向“買方”,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,企業在對畢業生停止技藝調查時,將職業道德、職業取向、職業認同感及抗波折才能等職業心理素質同時歸入考評,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提升火燒眉毛。
一、新時期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育的意義
十九大以來,黨中央、國務院堅持就業在經濟社會開展中的優先政策,并將職業教育放在“促進就業”的重要位置,彰顯了新時期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,為職業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機遇。大學是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階段,高職院校需求構建合理且科學的職業心理素質教育體系, 不時地擴展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范圍, 進步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操守, 為高職學生未來步入職業道路奠定基石。[1]據麥可思《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》(就業藍皮書),對2015屆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現,畢業三年內轉換職業的,高職高專達49%;畢業三年內轉換行業的,高職高專達50%。就業形勢的嚴峻招致畢業生就業希冀和就業崗位構造性矛盾突出,加之社會上拜金主義、吃苦主義、個人主義思潮給高職學生帶來了宏大的心理攪擾,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現狀與職業的心理素養請求存在較大差距。而新時期企業不只需求專業技藝型人才,更需求具有愛崗敬業肉體、積極進取肉體、團隊協作肉體及較強的抗波折才能的員工。企業的需求為高職學生生長成才提出了新請求,設計了道路圖,同時也帶來一些新應戰,高職教育需求分離時期開展的請求,積極迎接應戰,處理職業心理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缺乏。
二、當下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問題剖析
(一)價值觀取向偏離,信譽評價不高
出生于“00后”的高職學生,大多為獨生子女,缺乏艱辛斗爭肉體,受拜金主義、吃苦主義、個人主義等丑惡社會現象影響,自我認知發作偏向。在對高職生畢業上崗的調查訪談中發現,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的信譽評價不高。受高校就業率考核影響,學校常常請求學生“先就業、后擇業”,而學生進入企業后自自信心缺乏、從眾心理嚴重,缺乏義務感、職業認同感,對企業忠實度低,擇業態度不端正,思索個人的利益較多,思索企業的開展利益較少等問題呈現。
(二)職業定位缺乏,自我認知缺陷
高職擴招后,學生生源類型復雜,文化學問根底偏低,對專業學問的了解存在一定艱難性,學習目的缺乏。高職學生的學習希冀與理想情況間的差距較大,學生入校前專業填報大多遵從父母倡議,入校后局部學生選擇重新調整職業規劃。局部學生入校后存在消極、抑郁、縱容及自暴自棄的心理,自我認識產生缺陷,呈現壓制敏感等心理素養問題。局部學生畢業后工作中自視甚高,短少溝通,缺乏團隊肉體,工作上閱歷波折時,歸結為事情難度大,運氣不好,以至任勞任怨,一蹶不振。
(三)心理教學手腕落后,目的定位不精準
高職學校普遍較注重職業技藝教育,輕視職業心理素質教育,心理咨詢設備投入缺乏,無法滿足高職學生的心理需求。職業心理素質開展的課程體系不夠完善,大多沒有單獨開設有關職業心理素質的必修課或選修課。心理教育課程教員集中上課,教學方式單一,教學內容陳舊,課堂互動性不強,日常教育中融入職業心理素質綜合鍛煉缺乏,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育目的定位不準。
(四)職業規劃脫節,專業內涵建立缺乏
高職學校正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育缺乏系統性與興趣性,學校在人才培育目的中雖提及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,請求在就業輔導中加以強調,但只是簡單地將學生心理安康教育同等于職業心理素質教育,沒有動態對接職業崗位新變化,沒有依據學生學業、職業、事業的開展,深化研討職業心理素質培育體系,制定科學有效的職業生活規劃,學生缺乏斗爭目的、進取心和工作動力,職業規劃脫節。
三、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對策
(一)樹立職業教育大課堂理念,職業道德貫串人才培育全過程
一是落實“立德樹人”的基本任務。要培育學生堅決理想信心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、增強品德涵養、強化義務認識,增強學生職業肉體培育;二是專業教員積極參與到職業心理教育的理論中去,在各專業課程中完善學生職業心理素質, 推進教員、教材、教法變革,施行“互聯網+職業教育”,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良教學方式辦法,推行項目教學、案例教學、情境教學、模塊化教學等方式,提升教學效果,加強學生綜合素質,開發學生職業潛能, 促進學生職業開展,使學生具備中心政治素養;三是搭建統籌諧和的機制,將“心理育人”中學業教育、人文教育與心理安康教育深度交融。學工部在管理育人、效勞育人的工作中,充沛發揮校團委、輔導員的作用,應用云班課、學校微信、微博、班級QQ群等信息化手腕,全方位、多層次地理解學生的職業訴求及心理動態,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要增強人際溝通、人生價值觀、心情管理團體輔導,增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育,進步學生的職業道德、職業價值觀和職業才能。
(二)增強校企一體化培育形式,強化學生職業技藝
職業教育要經過產教交融、校企協作、工學分離,提升學生職業技藝,進步校企協作效率,構成校企利益共同體。分離行業、企業、職業特征、學生實踐等內容,創新教育教學方式,對接專業教學規范和企業規范,共建共育人才,為學生職業開展添加助力。一是采取走進來的方法,增強與企業協作,健全學生實習制度。應用實訓及頂崗實習時機,工學分離,拜師學藝。二是采用引進來的方法,應用導師制和項目驅動教學法,約請企業決策者、企業高技藝人才到校,召開優秀校友報告會,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識,對企業的理解,促進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養成。三是在企業設置師徒結對職業心理素質輔導室,及時關注學生職業心理素養的變化,給予恰當的干預與剖析,構成知行分離,師生分離,校企分離,校園內外全方位育人的生動格局,構建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育的平面工作網絡。四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理論,積聚職業經歷。發揚勞動榮耀、技藝珍貴的時期風氣,積極對接企業,增強實習實訓活動,加強信息反應才能,讓學生在社會理論中,完成職業心理評測,進步職業認同感。
(三)完善培訓體系,主動順應企業需求變化
以學生為本,應用“互聯網+”、大數據等信息技術,完善職業心理素質線上線下協同培訓體系。一是樹立學生職業心理測評體系,控制學生特性、生長閱歷及家庭教育形式,降低外部環境的影響,為人才培育提供“大數據”。二是采取課內課外雙向分離,應用多元化的心理課程教學方式。精心設計第一課堂,設計職業心理素質團體鍛煉課,提升特征專業的針對性。依據學生個性化需求設置網絡課堂,經過展開網上在線學習、網絡測評、網上心理咨訊問卷調查等方式,發揮學生學習心理學問的積極性[2];標準整合第二課堂,教育學生認知職業道德標準,堅決職業信心,培育職業道德情操,強化職業自律。三是加大學生線下遺留問題的處理,運用心理輔導、心理游戲等理論活動提升心理素質,發掘學生職業興味。四是充沛發揮學生社團作用,在社團活動中展開“我的就業觀”等活動,展開職業心理質素鍛煉,模仿企業HR招聘現場,體驗就業招聘過程,培育學生就業順應才能。
(四)施行職業素養心理教育,落實職業生活規劃
職業生源規劃有利于學生精確定位,合理布置學習生活,完成學業與職業的對接,進步就業競爭力。一是樹立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育的內容體系,以企業對員工職業心理素質的請求為根據,展開人才培育工作職業心理素質教育診斷,協助學生剖析職業特征,提升職業認知度,完成職業認同。二是將職業心理素質的培育浸透到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,應用理論教學和理論教育兩大課堂,展開多元化的主題活動,在體驗式的團隊環境中,完成職業心理的生長。三是對不同年級學生停止序列化設計,辨別層次,突出重點,使其共同作用,發揮1+1+1大于3的作用,持續、連接、標準的教育培育學生構成穩定的職業心理素養。大一年級培育學生兢兢業業的學習肉體,勵志打下理論根底,依據行業實例,制定職業前景規劃。大二年級依據實例,剖析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方面的職業心理素養。大三年級進步求職心態,技巧,本行業的相關態度,從低到高,深化淺出,去粗取精,從而促進職業心理素質教育平衡、安康開展,不時樹立學生以良好的職業心理素養,迎接職場應戰,完成從“學校身份”向著“職業人”的方向延伸。
隨著社會的進步,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過程中,需求依據個體需求、職業特征、群體特性,激起學生職業開展認識,分階段、分層次的樹立堅決的職業理想、加強學生學習、生活自信心,構樹立體化職業心理素質教育,不時探究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人才培育新形式,勇于承擔新時期賦予他們的義務。
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全部內容,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點幫助,最后,小編送大家一句話:敢于浪費哪怕一個鐘頭時間的人,說明他還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價值。——達爾文